環法最重要的獎項非總成績黃衫莫屬,但複雜的計算實在讓人摸不著頭緒。最直接也最讓人血脈賁張的,除了爬坡終點前主將大對決之外,應該就是衝刺了。環法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賽段會是平地站,大多會以集團衝刺作收,最後三公里時速將近七十,集團在城市街道中競飆,不時發生大摔車意外,爭奪那幾公分的些微差距,刺激程度可說是所有競速運動之最。

20140708463_BP4_7475G  
終點前的衝刺,爭的是幾公分的差距(圖片來源:環法官網)

與衝刺相關的獎項,除了單站勝利之外,就是衝刺王綠衫。嚴格說來,「衝刺王」是我們華文世界冠上去的頭銜,正式的名稱是「積分總排名冠軍」。每一站前幾名進入終點者,都可獲得積分,依排名遞減。賽道中另設有中途衝刺點,前幾名通過者也都可獲得積分。

2014年環法的規則,前15名通過終點、中途衝刺點的車手可獲積分。平地站的終點積分最多,高山站及計時賽的積分最少。這種積分的安排方式,讓衝刺車手比較有機會奪得綠衫,因此才會有我們認定的「衝刺王」頭銜。積分給予的規則如下:

平地站終點積分:
45,35,30,26,22,20,18,16,14,12,10,8,6,4,2

丘陵站終點積分:
30,25,22,19,17,15,13,11,9,7,6,5,4,3,2

高山站以及個人計時賽終點積分:
20,17,15,13,11,10,9,8,7, 6,5,4,3,2,1

中途衝刺點積分:
20,17,15,13,11,10,9,8,7,6,5,4, 3,2,1

綠衫=衝刺王?

聽起來要拿綠衫也是很單純,盡量每一站都衝第一名就好了。跟黃衫一樣,歷史上能這樣拿到綠衫者,只有比利時車神艾迪.莫克斯(Eddy Merckx),每個獎項都要拿到的個性為他贏得「食人魔」的綽號,這種衝刺王的贏法史上絕無僅有。另一個極端,現任 Eurosport 頻道自行賽講評,愛爾蘭人雄凱利(Sean Kelly),曾經拿過四屆綠衫,史上排名第二多,僅次於德國人扎寶(Erik Zabel)的六次。但是雄凱利的四次綠衫經歷中,只拿過一個單站冠軍──而且還是個高山站,從頭到尾他都不是一位衝刺型車手。

再舉一個極端,2009 年環法大豐收的車手肯定是英國曼島人凱文帝什(Mark Cavendish),他拿了六個單站冠軍,證明他的衝刺能力舉世無雙──但很悲哀的,最終的綠衫竟然不是他。2010 年環法,凱文帝什又襲捲了五個單站,但是綠衫好像在跟他開玩笑似的,一天都沒沾到。這兩屆環法的綠衫,都被已經快要飛不動的老鳥拿走了──胡修夫德(Thor Hushovd)和佩塔奇(Alessandro Petacchi)。

所以綠衫等於衝刺王?是也不是。我敢說,是觀眾左右了積分的規則。不會飛的老鳥拿綠衫,不好看、沒話題,趕快修改規則讓會飛的噴射機才能穿上綠衫,觀眾開心、贊助商開心、主辦單位當然也開心了。

20140711499__D4D6222G
2014環法,身穿綠衫的沙公一勝難求,卻無法掩蓋他從第一站奮戰到尾的精神。(圖片來源:環法官網)

搭巴士的噴射機

有一個規則和綠衫無關,卻是衝刺型車手的痛:終點關門時間。大致上來說,平地站只要沒發生意外就不會有關門的問題,高山站對這些後燃器只能開二十秒的噴射機來說,簡直要命。以一個艱難的高山站來舉例,第一名五小時進終點,再過四十五分鐘就關門了。你可以試想前方總成績車手火力全開拼爬坡,不想在坡道上浪費體力的衝刺車手有多大本事讓差距在規定時限之內?

生命會找到出口,爬坡不快的車手們會很識相地聚在一起以穩定的配速爬坡,沿途收納掉下來的車手,形成一個龐大的落後集團,稱為「巴士」(Autobus)。有經驗的衝刺車手會帶領「巴士」以不會快到浪費體力、也不會慢到被關門的速度晃進終點,就算超過時限,這麼一大票衝刺好手組成的集團,總不成大刀一鍘,讓後面的平地站沒戲看吧?

所以,大多數衝刺型車手,平地站活蹦亂跳,山地站就搭巴士裝死,若你是擬訂規則的主辦單位,你甘願把綠衫頒給只上三分之一班,其他幾站在打混的車手嗎?

綠衫的樣貌

拿到綠衫的車手,都是照著大會的規則拿到的,只是他們其中的大部分拿到的方法太匪夷所思。舉例來說好了,2009 年凱文帝什衝贏六站,照理來說積分應該是大把大把的賺,沒想到最終拿到綠衫的竟然是一站未勝的衝刺老將,挪威人胡修夫德。他算準了只要每次終點前都有參與衝刺拿到不錯的排名,剩下的差距就用中途衝刺點來補。所以當集團來到高山站,凱文帝什早早去搭巴士時,胡修夫德至少要拼過一座高山,搶山谷中的衝刺點。所以這一年胡修夫德證明了一件事:他是最會爬山的綠衫。


誰說衝刺型車手不會爬坡?為了爭綠衫叫他爬樹也得爬。胡修夫德面對大山毅然決然從集團逃脫。

凱文帝什想綠衫想瘋了,2010 年再來一次,這次欺負他的老鳥多一位義大利即將除役的噴射機佩塔奇。他的表現比胡修夫德好一些,衝贏兩站,但還是不及凱文帝什五站勝利的光芒。很奇怪地凱文帝什和綠衫完全絕緣,整個環法過程中綠衫卻只在胡修夫德和佩塔奇之間你來我往,兩人在比誰較會爬坡、誰參與的衝刺場數多,卻不是比誰的勝場比較多。

這兩年下來,檢討的聲浪很大,為什麼勝場最多的車手,竟然穿不上綠衫?為什麼變成鼓勵綠衫去爬坡,而不是搶終點第一名?在 2011 年,雙方都做了調整,平地站終點衝刺積分第一名從三十五分提高到四十五分,而中途衝刺點也減少成一個,但積分及人數都增加許多。凱文帝什也狂練爬坡能力,增加參與終點衝刺的機會。這一年凱文帝什總算如願在巴黎穿上綠衫。

2009-11這三年的環法讓觀眾看清楚車手如何利用規則及計算,來爭取綠衫榮耀。雖然你可以說規則寫在那邊,懂得利用漏洞規則的人拿到最大好處無可厚非,但凱文帝什的衝刺表現實在是太耀眼了,這樣的天分竟然沒有被獎勵顯然是規則設計的漏洞。沒有不能調整的規則,事實上綠衫的積分規則每幾年就調整一次,主辦單位有權決定要讓什麼樣的車手穿綠衫。

主辦單位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綠衫

看到這裡各位可能有點霧煞煞,到底綠衫是要獎勵速度最快的衝刺好手,還是會爬山又能參與衝刺的車手?這標準很難拿捏,主辦單位自己也說不清楚。如果回到環法創辦人德格洪者(Henri Desgrange)的理念:「參加我的比賽誰都別想偷懶」,綠衫的真正樣貌,應該是衝刺要爭第一名,爬坡也要為了這個榮耀拼得死去活來。如同先前所說,具備這種特質的綠衫得主,只有車神艾迪.莫克斯──他的個性是每個獎項都不願錯過,黃衫、綠衫、紅點衫、白衫、單站,通通要一把抓。僅次於莫克斯的是四屆綠衫雄凱利──但他的能力比較接近黃衫,速度不夠快,拿不下衝刺單站。六屆綠衫紀錄保持人扎寶也還不錯,速度快又能爬坡──但遇到高山挑戰還是不見人影。大多數的綠衫得主,還是得靠計算,來補足他們與競爭對手的落差。

 
2003年積分的爭奪到最後一站都還沒分曉,請看14:15 終點衝刺,澳洲車手庫克(Baden Cooke)刻意阻擋同胞麥克伊文(Robbie McEwen),翻盤拿到綠衫。

撇開規則和計算,2012、13 年綠衫得主沙公(Peter Sagan),風格比較接近主辦單位期待的綠衫本質。他能參與衝刺,雖然速度不是最快,但有機會獲勝;他能爬山也願意爬山,積極搶下中途衝刺點;由於平地站獲勝機會不高,丘陵站他會請隊友來拉集團,把衝刺的競爭對手甩開,確保勝利的機會;即使像石板路這種特殊路況他也積極應戰,因為控車對他來說不是問題,又有充沛的體力在小集團中領騎。以他這種贏得綠衫的方式,我的評價是:高耗能、不經濟、但值得嘉許。相較其他搭巴士等平地站的噴射機們,沙公的態度絕對值得綠衫的獎勵,甚至應該得到更多。如果你看到他在 2014 年的環法賽拿了這麼多的二三名就以為他不能衝,那就大錯特錯了。不是沙公的能力不足,而是其他人會計算。他也可以學習其他衝刺車手的計算,只是他選擇不這麼做。他的精力充沛,求勝意志一直都很強,好像每一站都希望能有表現似的,整死那些等著搭巴士的老油條──當然沙公的隊友也很辛苦。

 
沙公的控車技巧,強大到這種程度,他真的是在玩車!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

理想的環法賽競爭是:高山站每個人都被整到,平地站每個人都得上前爭勝,每個人都是全能型車手,從第一站戰到最後一站,沒有人能夠偷空休息。現實自行車賽已經像角色扮演一樣,各車手設定好自己的屬性:全能型、計時賽型、爬坡型、衝刺型、攻擊型,在自己的領域裡專精,才有出頭的機會。現行的綠衫積分規則,雖然已經偏向獎勵全能衝刺型,但身為從第一天戰到最後一天的綠衫,卻無法在終點線前和捕一天漁曬兩天網的噴射機拼極速,看了很心酸。所以是不是可以立一個規則:搭巴士進終點的車手,交互蹲跳做兩百下隔天才准出賽?如果在創辦人德格洪者紀念碑前擲筊,以他見不得車手輕鬆的個性,或許這個提案會通過吧!


肥油貓  文/肥油貓

作者簡介:禾宏文化總編輯、環法自行車大賽電視講評。曾經是業餘車手,組織鬆散的業餘車隊。因為沒有人要出自行車的書所以跳進去開出版社,因為沒有電視台要播環法所以跳進去製作環法轉播節目。喜歡用人心的角度剖析自行車賽,往往如烏鴉嘴般準確,因此博得「陰謀論者」之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美利達單車大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