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翻開環義大利的近百屆歷史,不難發現環義與環法在早期非常不同的一點是,早年的環義幾乎是義大利人獨霸一方的局勢。甚至前幾屆的環義,外國來的選手連完賽的可能都沒有,遑論站上頒獎台了。來自比利時的選手Marcel Buysse,他在1919年一次大戰之後的首屆環義,拿下第三名成為第一個站上頒獎台的外籍選手。然而,還要再相隔30年,到了1950年的環義才有一位瑞士選手拿下環義的總冠軍,成為第一位非義大利籍的冠軍。然而如果比較環法,早在環法舉辦的第十年,就有一位盧森堡選手打破法國獨占局面拿下總冠軍,之後的環法也看不出一個絕對的霸權。義大利人壟斷了環義40年的局面,怎麼看都應該不是巧合,身為生性多疑又內心小劇場豐富的家庭主婦,一定要來仔細推敲一下箇中的道理。

同樣地,我們再度上一下義大利近代歷史小學堂,歷史學分補修課程,上次的文章內有提到義大利是一個年輕的新興國家,許多事物都是嶄新,甚至對於國家認同的概念也是,1914年義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成為戰勝國,但實際上在戰後的國際政治分贓上頭,卻沒佔到任何好處,沒有獲得期望中的報酬,這樣的屈辱感,迅速的讓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領導的「國家法西斯黨」得到最高的支持。墨索里尼所創辦的「法西斯主義」,除了反共產、反工會之外,最重要的一項特徵即為強調民族主義的特質,在墨索里尼的集權管理之下,最後一切都是以義大利民族至上。到了1940年,墨索里尼政權與德國納粹結盟正式加入二戰,成為軸心國的之一,但義大利人並不是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那塊料*註1,在一連串的戰爭失利下,墨索里尼政權終於在戰後崩潰。於是過往長達25年以上的時間,義大利的民眾是擁戴墨索里尼,也擁戴他倡議的民族主義,某一部分也反應在賽事的結果之上。

墨索里尼政權是高度支持自行車運動的,認為這是能強化民族團結意識的活動,甚至早年象徵獨立騎士冠軍衫的白衫上面,還被欽定要繡上法西斯主義的象徵徽章*註2。因此外國選手身處於在具高度的民族主義思想的時代,群眾認為環義大利是一個彰顯義大利王國強大的比賽上頭要有什麼表現,可以說根本是緣木求魚。在接近二戰,民族主義幾乎到達極致之時,甚至外國選手們自動放棄前往義大利參賽。從大環境的分析上頭來說,義大利當時的民族意識膨脹,某種程度上排拒了來自其他國家選手的競爭。

 139px-Fascist_symbol.svg  

圖說:代表法西斯主義的徽章,被繡在早年的粉紅衫與白衫上

 

CAMUSSO-331x440  

圖說:1931第一件頒發的粉紅衫,得主是 Francesco Camusso,粉紅衫的正中央有著法西斯徽章

雖說義大利的狀態某種程度是種鎖國不讓外人加入競爭,但話說回來,義大利當時在自行車競賽領域的發展,或許真是當時地表最強! 由於環義大利的主辦單位沒有像Henri Desgrange的偏執狂,對於商業贊助車隊無任何排斥的心理,對於車隊的團隊合作也視為常態,因此義大利的車隊組織在短短的十數年中迅速發展。除了參與賽事的選手之外,還有稱為gregario的副將(其意同於法文的domestique)供隊內明星選手差遣,還有協助選手訓練,等同於教練或指導員角色的Soigneur*註3,車隊內各職位的分工都在環義早期時就發展完成。1920-50年代著名的Soigneur,Biagio Cavanna,他不僅是當年眾多著名選手的Soigneur,輔佐了兩次環義冠軍 Costante Girardengo 及五次環義冠軍 Alfredo Binda。在他生涯最後,還挖掘到未來的五屆環義冠軍及兩屆環法冠軍的天才車手 Fausto Coppi 這塊璞玉。當環法的主辦單位還在國家隊與商業隊之間飄忽不定時,義大利當時的車隊競賽組織發展得極具系統,透過團隊的力量讓選手的長處盡可能發揮。

1920年代的時空氛圍也讓右派傾向的環法主辦單位埋首舉行國家隊的競爭,從1930年一路辦到1961年,在這30年的光陰裡頭,選手被依國家區分隊伍,但事實上在那個年代,許多國家甚至提不出一隊九人的出賽團隊,競爭隊伍少得可憐只好靠法國或比利時這種騎車人口眾多的組成實力弱一點B隊,最後不夠的人數再由自由參加的市民選手(touristes-routiers)來補。這種鬆散結構導致沒有一個車隊具有集團內的主要宰制勢力,也因每年要比賽才以國家隊臨時編制成軍,車隊內無人擁有真正的主導權,使得當年的環法每站一出發就是前仆後繼、各自為政地攻擊,因為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不試一試闖一闖太可惜,於是當時環法的劇情可以說天天都不一樣,然而,天天有驚奇的賽事也出現不了什麼真正的霸主。

 tdf-1937-riders

圖說:1937年環法賽照片,選手身穿代表國家的國家車衫出賽 

 

但阿爾卑斯山另一側的義大利卻是走另外種路線,由於商業車隊各自有各自的算盤,各自有各自要抬轎的大咖明星選手,所以往往一開賽之後一陣激烈的競爭讓不影響總成績的逃脫底定後,當日的劇本就大概寫死了,約莫就是這樣整個集團安安穩穩的到比賽結束,鮮少有新鮮的劇情發生,只有到了幾個關鍵的山地站,要爭奪總成績的選手才會認份上工正面對決,展開超高強度的激烈競爭。這種老油條有組織的騎乘劇本卻往往是霸權的保證!從1925年到1933年之前Alfredo Binda就拿了五次環義冠軍,拿到環義主辦單位覺得Binda的劇本都一樣,觀眾都不想看了,拜託Binda不要來參加,否則Binda應該多拿一兩次不是問題。


螢幕快照 2014-05-23 下午12.32.10

因此阿爾卑斯山兩側的兩個自行車強權,互相是不適應彼此的賽事模式,但一直讓商業贊助模式沒有中斷過的義大利,車隊組織與選手在當時絕對是上上之選,在環法為國家隊模式的30年內,義大利國家隊在地主隊法國之外,是拿下最多次冠軍的外國隊伍。但反過來看,法國人卻遲遲到了1964年的環義才由Jacques Anquetil 拿下第一個環義冠軍。

 
註1:德國軍事愛好者給予二戰時代義大利軍隊評語的一個笑話:如果義大利保持中立的話,就相當於我軍增加10個師的力量;如果義大利與法西斯作對的話,就相當於我軍增加20個師的力量;但義大利要加入軸心國,我軍就必須耗費50個師的力量去保護他!

註2:墨索里尼欽定要將象徵法西斯的徽章放在粉紅衫與白衫上,但後來取消在粉紅衫上,因為他覺得粉紅衫太娘砲女性化了。

註3:Soigneur 已成為自行車賽事詞彙的一部分,早期應該是指指導員或教練角色,到了之後泛指協助選手恢復的按摩師,又後來因最貼身的按摩師幾乎是選手使用禁藥的管道,這詞彙與職稱到了近代甚至有點負面的意味。

 

(文:小花)P1040791

arrow
arrow

    美利達單車大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