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團隊計時賽: 一段人類對抗風阻的故事

追本溯源,計時賽的出現本身就是個「變態」的安排。前文《百年環法:規則不思議》一篇曾經提到,創辦人Henri Desgrange先生以折磨選手為樂,大約在1920年代,Desgrange這怪老頭看不慣站站都是集團一起通過終點,畢竟這樣的比賽完全不符合Desgrange當初設計的Hardcore精神。沮喪的Desgrange決定來個終極的非人比賽,在賽程中安排了超過一半的計時賽段,而且是以團隊為單位一同出發,每隊相隔15分鐘。這樣的用意是希望每隊的主將能認真上班,不得仰賴集團打混。

1927-Frantz-in-testa-sul-co  

1927年,同一車隊的選手們苦命做工完成計時賽。Photo: Cycling Hall of Fame

不過有看過環法大賽的觀眾朋友就知道,計時賽除了幾個時間、實力差距小的選手上場的時間刺激以外,其餘時間都相當無聊。遙想當年敝團隊坐在某電視台攝影棚,看著無聊的計時賽正準備睡著時,忽然有人提議去樓下買「鹹水雞」。鄉親啊,鹹水雞本來只不過是個灌滿抗生素、鹹死人不償命的死板宵夜食物,當下吃進嘴裡卻有飛龍後方出現的感動,我想這絕對不是鹹水雞太好吃,一定是比賽太無聊所致啊!

回到1929年,法國雖然沒有鹹水雞,不過觀眾的感受和當時的我應該相差無幾。由於賽是太過枯燥無聊,媒體和其他贊助商紛紛喊撤,連報導都付之闕如,Desgrange只好把賽制改回正常,團隊計時賽也消聲匿跡了好一陣子。1954年,團隊計時賽重回環法大賽,但是因為已經太久沒辦過這樣的比賽,選手、車隊都必須重新適應,60年代之後,基本的輪車戰術、隊形和裝備才逐漸到位,也為當今的計時賽奠定雛型。在1962年至1995年間,幾乎每一屆環法大賽都有一站團隊計時賽,1980年和1982年還安排了兩場團隊計時賽哩!

不過1996年的環法團隊計時賽起了爭議,ONCE車隊在團隊計時賽中,該隊的賽事總監(Directeur Sportif)游走法律邊緣,偷偷用汽車擋住側風,引導選手做出更好的時間。賽後大會雖然加罰車隊時間20秒,不過ONCE車隊的Laurent Jalabert還是穿上黃衫,引發不少爭議,加上「安全問題」(其實我也不知道有這麼危險),計時賽又在環法大賽缺席一陣子,20042005年之後,新的團隊計時賽規則上路,對於較不擅長計時賽的小車隊稍微友善了一些。2004年開始,只有做出最快時間的車隊會用實際做出的時間當作最後的成績,第二名以後的車隊將只會在總成績名單上「加罰秒數」;但如果車隊成績做出來後,與第一名的時間差比加罰的秒數少,選手的總成績則可以用實際的成績計算。

計時賽孕育出許多美麗又充滿科技感的器材, 一直是硬體器材迷關心的重點。不過英明偉大的UCI每隔幾年就會把優異的設計判定違規,許多經典設計因此曇花一現。

90年代的團隊計時賽,空氣力學已經開始被各車隊所重視,不過安全帽還不是標準配備,"涼快" 似乎還比 "低風阻"重要一點。 Photo: Cyclingnews

我想上面的敘述鬼擋牆了,讓我舉個例子吧。

目前暫居第一的車隊假使做出10’00”的成績,第二名車隊加罰20秒,第二名通過終點時就會將成績計算為10’20”。不過假如第二名的車隊實際通過終點的時間是10’05”,因為秒差小於加罰的秒數,因此最後是用10’05” 結算。這個條款可以避免大車隊和小車隊因為器材、選手等先天條件差異太大,而在單一個單站損失過多時間,同時也避免因為車隊的差距造成個體選手在一站過後總成績有太大的差距。不過在實際的車隊總成績(Overall Team Classification)計算上,仍是用實際通過終點的時間計算。但按照近幾年高水準的演出,各車隊相差的時間多半再加罰秒數之內,所以多數人都忘了複雜的團隊計時賽計算方式了。

 

US POSTAL 車隊的出現改變了團隊計時賽的規則,主辦單位顯然希望選手能靠自己的力量拿黃衫,而不是讓主將坐享其成,享受車隊共同努力的結果。Photo: Bettini

屁大的開版文對賽道有不少介紹,今年的比賽場地就不再贅述,今年每隊9人,以第5位選手通過終點的時間做為車隊時間。而在2009年計時賽恢復到年度賽事規畫後,團隊計時賽的距離都大大地縮短,避免「計時強隊」運用團隊計時賽拉開主將之間的時間差。別忘了Desgrange精神,環法賽還是希望黃衫選手仰賴自己的實力,而非超強生化車隊贏得比賽啊!

 

(文/嘴炮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利達單車大聯盟 的頭像
    美利達單車大聯盟

    美利達單車大聯盟World Tour Cycling

    美利達單車大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