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有一部關於環法的電影《騎動人生》,講述一個人生魯蛇 (loser) 在面臨人生困境之際,誤闖環法賽,因騎上環法的旅程而帶來的改變。當然,以現在環法的參賽資格來說,一個業餘的車手自然離正規的環法有非常遙遠的距離,雖然電影最終也用詼諧的手法幫這位鐵馬歐吉桑圓夢。但在過往的年代裡,騎上環法也未必是那麼遙不可及!

在環法草創時期,並沒有那麼多商業贊助的選手,因此許多業餘騎士對於環法這樣的偉大挑戰躍躍欲試。因此除了有商業贊助的職業隊之外,環法的創辦人 Henri Desgrange 創造出另一個參賽等級----Touriste routier(直譯:路上的觀光客),這個等級就是讓非職業選手以個人的名義參加比賽。當時參加的人來自社會各階層,從警察,工人,學校老師到車店老闆都有。

等等,這講得非常容易,好像台灣的俱樂部聯賽,繳錢就可以報名,聽起來非常Easy啊!不妨讓我們來重建一下當時時空背景下環法的樣貌: 以1926年的環法為例,共17站,全長5,745公里,平均單日里程338公里,道路幾無鋪面,自行車全為笨重的鋼鑄,變速器還沒有發明,沒有補給車,參賽者還得把20來天的行頭都背在身上爬過阿爾卑斯山與庇里牛斯山,不要說沿途沒有7-11,也沒什麼喝下去就會精神充沛的阿比或蠻牛!這賽事的難度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是完全不可思議,但1926年當年卻還吸引了82位Touriste routier 選手出賽!

Touriste routier 要自付參賽時候所有的食衣住行,有經驗的老手會提早在每個抵達的城市預訂住宿,但大部份的參賽者卻是要在騎完三四百公里之後,拖著一身疲憊到終點再找住宿,甚至有些拮据的選手,還要在街頭賣藝換取餐食或住宿。要不是對著自行車運動有著瘋狂地迷戀,這樣花錢找罪受的事情一般人還做不來!當時有一位來自瑞士的磚匠(Charles Martinet)在1920年代參加了數次的環法,他這麼說:「這就是我的度假方式,當我抵達巴黎,我覺得我好的不得了,隨時可以開工!」很多騎 Touriste routier 資格的已是相當優秀的選手,卻還沒有商業贊助;更多的是車店老闆,因為一旦把騎過環法的車擺在店門口,這幾乎就是生意上門的保證。除此之外,這對當時的媒體業來說,報導這些素人選手故事性高,取材容易,讀者更愛灑狗血的熱血故事,環法的主辦單位就是汽車報(L‘Auto),當然明白箇中的重要性。

 

    July06_TR2_clip_image002  
 

圖說: Touriste routie 瑞士的磚匠(Charles Martinet),歐~他正在所謂的"度假"!

 

到了1930年代,隨著國家隊的實施(見前文 環法百年回顧系列--- 贊助商篇),從不墨守成規的 Henri Desgrange 又忍不住要修改賽制,將 Touriste routier 再分成兩級,成為 Touriste routierIndividuel,兩級間最大的差異是 Individuel 競賽能力較 Touriste routier 優異,當國家隊的人在賽事中退賽折損, Individuel 是可以去替補上他所屬的國家隊,為其效力也享用國家隊的資源,除此之外就幾乎無差異。

同時,30年代,變速機構開始出現,但再度又是 Desgrange,他規定正式比賽的選手不可使用變速機構,但是 Touriste routier Indivisual 可以。因此在總成績的表現上 Touriste routier 也不亞於職業選手,往往在爬大山時 Touriste routier 上坡時追過一干國家隊選手,但在平路被追回。甚至1935年,那年義大利國家隊還丟了個臉,國家隊全軍覆沒,沒人騎過終點,但義大利籍的 Indivisual ,Ambrogio Morelli 卻名列總成績第二。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來臨,Touriste routier 的制度便逐漸地自己走入歷史。

法國童書「淘氣的尼古拉」書中的一個短篇,愛面子的爸爸天真地宣稱要練車參加環法賽,這可不是爸爸異想天開,原來在很久很久以前,你只要下定決心,你也可以去參加環法賽!

arrow
arrow

    美利達單車大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