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環法慶祝了自己的50歲生日。過了大半輩子,直到這年主辦單位才加入了綠衫這個元素,在此之前,環法的唯一象徵就是最高榮譽的黃衫,綠衫是環法第二件具象徵意義的車衫。綠衫的給予方式是計算進入終點的先後次序,依順序給予積分,加總積分多者,或少者獲勝(早年是近終點順序越前積分越少,後才改為順序越前越多)。因此這個獎項稱為Points classification(終點積分冠軍)。
而問起綠衫為什麼是綠色的?答案其實也不難回答,答案就是當初的贊助商是生產割草機公司,自然使用綠色來作為象徵色。自此以後綠色在環法裡就代表速度感的顏色。唯一只有在1968年,為了贊助商之故將綠衫改為紅色。
除了終點可以累計到積分之外,在賽事的途中,也設置中途衝刺點,在這裡選手也可以累積自己的積分,在1989年之前,環法還有個「中途衝刺點積分冠軍」的獎項,積分冠軍可以獲頒紅衫,所幸在第三任環法總監Jean-Marie Leblanc 的整併之下,將「中途衝刺點積分冠軍」與「終點積分冠軍」整併為一個獎項。
後續,環法官方又將每站的賽事分為,平路站、中等山地站、高山站、及計時賽,依不同的路況給予終點積分,平路站的終點積分遠大於高山站及計時賽,為了就是要讓真正俱有衝刺實力的選手在平路上做激烈的競爭。雖然,我們習慣上稱綠衫為衝刺王,然而綠衫是否真的就是最具衝刺實力的人?這問題我們可以先來介紹義大利衝刺名將 Mario Cipollini 與六次綠衫冠軍Erik Zabel之後再來回答。
圖說:早年羊毛製成的綠衫
贏得綠衫的能力
Mario Cipollini 這位個人風格濃厚的傳奇衝刺車手,他是現今各位熟知的終點前火車戰術的始祖,他與他的紅色的Seaco火車橫掃90年代的賽場,當紅色列車拉出一直線來將 Cipollini 送向終點,當時可謂所向披靡,創下環義累積42站單站冠軍的紀錄,至今未破。雖然 Cipollini 也拿下12站的環法冠軍,然而參賽六次的他卻從未將綠衫給穿回家。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從未撐完阿爾卑斯山及庇里牛司山,總在環法賽事的一半就藉故開溜,大約一周後就可以在義大利沙灘上看到他戲水擁辣妹。
圖說:衝刺名將 Mario Cipollini 總是衣不驚人死不休,寧可被主辦單位罰款也是要穿得帥氣出賽。
說明:火車戰術始祖
另外一個傳奇衝刺名將 Erik Zabel , Zabel 是前東德出身的選手,他共參加了14次的環法,連續拿了六屆的環法綠衫( 1996-2001),然而總勝場數也是12場,1998年這場環法,即使一勝未得最後也將綠衫給穿回家。能多次穿回綠衫的原因在於,Zabel是位非常全面的選手,相較其他衝刺選手是山路苦手,他總是挺得過山路,每站積少成多的累積衝刺積分,這套戰術讓他穿回數次綠衫。
因此答案非常明顯,綠衫雖然是衝刺的象徵,但事實上它表揚的是具有一定登山實力的衝刺選手。
魚與熊掌兼得
當然不能不提的是比利時車神 Eddy Merckx,引述肥油貓之前的一段文章:「Merckx的競賽方式,就當時的說法,好像明天就沒有環法賽似的,別人的攻擊他一定要追回,自己又不停地攻擊,而且每個中途搶分點都要去搶,就像菜市場的家庭主婦買菜一定要送䓤一樣,沒拿到會不甘心。」就是這種精神,Merckx締造了一個記錄就是在1969,1971及1972年,同時拿到黃衫與綠衫。另外一個有這殊榮的是另外一位五次冠軍 Benard Hinault ,1979年也是同時贏得黃衫與綠衫。
最後還有個綠衫得主也讓人不得不介紹,就是法國的 Laurent Jalabert,Jalabert 贏過1992年及1995年的綠衫,兩屆綠衫並不是什麼神奇的重點,讓人稱奇的反而是在2001年轉換跑道,從衝刺選手轉型登山型選手,並連續贏得兩屆登山王。 Jalabert 轉型的原因是1994年在終點線前遭遇一場摔車事故,臉部著地嚴重受傷,他的太太非常擔心,因此他答應他太太要改變競賽形態,真是個一言九鼎的男人,短短不到幾年的時間就又達成另一種成就。
圖說:轉型成功的 Laurent Jalabert
近代的綠衫爭奪戰同樣的戲碼還是年年上演,2009的 Thor Hushovd 與 Cavandish的綠衫之爭, Hushovd靠著爬坡的實力,也是僅贏一站就將綠衫穿回家。看到2013年的第七站,Cannondale 車隊開出強勁的火車護送衝刺主將 Peter Sagan 就是要把 Cavandish 撂倒在爬坡之前,不管過去與現在,綠衫爭奪似乎還是走同一套劇本,跟不上爬坡的衝刺選手便自動失去競爭綠衫的資格。所以想穿綠衫嗎?或許要先練好爬坡!